题目
By looking through a single water droplet placed on a glass surface, one can observe that the droplet acts as an imaging system. Investigate the magnification and resolution of such a lens.
通过观察放置在玻璃表面上的单个水滴,人们可以观察到水滴充当成像系统。探究这样一个透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。
理论
水滴形状参考"Making sessile drops easier"使用的求解杨-拉普拉斯方程方法计算。
需要的参数有:
- 水的密度 - 重力加速度 -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- 水和玻璃的接触角 -
水的体积
由形状可计算出傍轴曲率半径,傍轴水滴厚度。
再补充一些参数:
- 玻璃的厚度 - 玻璃的折射率 - 水的折射率 - 空气的折射率
知道了整个光学系统的几何特性和折射率特性,即可算出该光学系统的放大率-物距关系和像距-物距关系。
具体计算如下:
在傍轴球面组中,有拉格朗日-亥姆霍兹不变量: \[\begin{align}ynu=y'n'u'=y''n''u''=......\end{align}\]
其中\(y,y',y'',......\)是物或某一次成像的大小,\(n,n',n'',......\)是某一次成像的介质折射率,\(u,u',u'',......\)是某一条光路在每一次折射后与主光轴的夹角,靠近主光轴取负,远离主光轴取正。
这一不变量与折射次数无关,因此借助光线追迹,可以很方便的求出球面组成像的总放大率。
如图所示,水滴透镜的傍轴光学系统可以抽象成以下形式:
首先在物距\(s\)处,发出一条夹角为u的光线,经过三个表面的折射,以\(-u'\)射向主光轴上像距\(s'\)点。
由光线追迹,利用简单的几何以及傍轴近似,可以得出 \[\begin{align}
((n_2-n_0)s+(\frac{n_0n_2}{n_1}-\frac{n_0^2}{n_1})d_1+(n_0-\frac{n_0^2}{n_2})d_2-n_0r)u=-n_0ru'
\end{align}\] 由拉格朗日-亥姆霍兹不变量,放大率可表示为: \[\begin{align}
\beta&=\frac{y'}{y}=\frac{u}{u'}\\
&=\frac{n_0r}{n_0r-(\frac{n_0n_2}{n_1}-\frac{n_0^2}{n_1})d_1-(n_0-\frac{n_0^2}{n_2})d_2-(n_2-n_0)s}
\end{align}\] 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可表示为: \[\begin{align}
s'&=\beta(s+\frac{n_0}{n_1}d_1+\frac{n_0}{n_2}d_2)\\
&=\frac{\frac{n_0^2}{n_1}rd_1+\frac{n_0^2}{n_2}rd_2+n_0rs}{n_0r-(\frac{n_0n_2}{n_1}-\frac{n_0^2}{n_1})d_1-(n_0-\frac{n_0^2}{n_2})d_2-(n_2-n_0)s}
\end{align}\] \[\begin{align}
s=\frac{(n_0r-(\frac{n_0n_2}{n_1}-\frac{n_0^2}{n_1})d_1-(n_0-\frac{n_0^2}{n_2})d_2)s'-(\frac{n_0^2}{n_1}rd_1+\frac{n_0^2}{n_2}rd_2)}{n_0r+(n_2-n_0)s'}
\end{align}\] 令物距\(s\rightarrow+\infty\)得像方焦距 \[\begin{align}
f'=s'=-\frac{n_0r}{n_2-n_0}
\end{align}\] 令像距\(s'\rightarrow-\infty\)得物方焦距 \[\begin{align}
f=s=\frac{n_0r-(\frac{n_0n_2}{n_1}-\frac{n_0^2}{n_1})d_1-(n_0-\frac{n_0^2}{n_2})d_2}{n_2-n_0}
\end{align}\]
完整代码如下:
1 | V = 0.1; (*水的体积*) |
实验
水滴的形状
实际上可以通过接触角仪测得。
(2024.3.13)已测得,与理论符合较好,且本理论明显优于球冠拟合以及(不知道谁做的不靠谱的)半椭球形拟合。
焦距
用目视显微镜可以测量- 也可以采用"Talbot intcrtrometry and ray tracing"方法
目视显微镜法
参考助教提供的方案。
(2024.3.20)经过理论计算,如果想让水滴成实像,仅靠垫玻璃片实现是不够的,而且显微镜下的距离也不够物距+像距。该方法已舍弃。
"Talbot intcrtrometry and ray tracing"方法
原理
参见"A new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ive focal length of a thick lens or a compound lens"
仪器
- 准直的单色光源
- 光栅1、2,周期分别为\(P_1\)、\(P_2\)
- CCD相机和计算机
- 游标卡尺,主尺可固定在铁架台上,游标可连接到光栅2上
- 铁架台
结构如图所示

测量步骤
- 安装好仪器,调整两光栅刻线夹角为\(\theta\),滴上一定体积水滴,打开光源
- 读出光栅2初始位置\(d_1\),调整光栅1位置直到摩尔图样对比度最好,拍摄此时摩尔图样1
- 向上移动光栅2,读出此时光栅2位置\(d_2\),调整光栅1位置直到摩尔图样对比度最好,拍摄此时摩尔图样2

数据处理
光栅2移动的距离为\(d=d_2-d_1\)
通过计算机读取摩尔图样1、2,其相对于光栅1刻度方向的偏转角度分别\(\alpha_1\)、\(\alpha_2\)
显然,水滴的焦距是比较小的,故光栅2最好始终放在焦点以外。那么,计算焦距的公式为:
\[f=\frac{P_1}{P_2}d(\frac{1}{tan\alpha_1sin\theta+cos\theta}-\frac{1}{tan\alpha_2sin\theta+cos\theta})\]
如果光栅夹角\(\theta\)以及计算机处理图像得到的\(\alpha_1\)、\(\alpha_2\)能够确保足够准确,测量的不确定度主要取决于\(d\),也就是与卡尺的精度相当。
分辨率
实际上可以由分辨率板衡量。
镜头的分辨率常用单位距离内能分辨的线对数(如每毫米线对数,单位为对/mm)来表示。艾里斑的大小与光的波长和通光口径有关,即艾里斑的半角满足\[sin\theta=1.22\lambda /D\]其中,入是光的波长;D是通光口径的直径。按照光的衍射理论和瑞利判据的定义,在没有像差的条件下,镜头的分辨率仅与镜头的相对孔径有关,若以能分辨的两点距离来表示,则有\[d=\frac{1.22\lambda f}{D}\]镜头的分辨率通常用每毫米能分辨的线对数N来表示,此时有: \[N_1=1/d=\frac{D}{1.22\lambda f}\]然而,整个系统的分辨率是由整体系统共同决定的,本实验因为用到了CCD/CMOS相机成像,所以整个系统的分辨率由镜头分辨率和 CCD/CMOS相机分辨率两部分组成。设镜头的分辨率为\(N_1\),CCD/CMOS相机芯片的分辨率为\(N_C\),则系统的分辨率N可由下面的公式来表示\[\frac{1}{N}=\frac{1}{N_C}+\frac{1}{N_1}\]其中,CCD/CMOS相机的分辨率N 可以根据它的像元大小计算得到。 因此,若将分辨率板作为目标物,通过 CCD/CMOS相机采集被测镜头像平面上的分辨率板的像,通过图像处理得到恰好能分辨的最小两线间距d(单位为mm),求其倒数可得系统的分辨率\(N\);再根据像元大小求出\(N_C\),即可算出镜头的分辨率\(N_1\)。
可见,分辨率是与光源波长,水滴焦距有关的。 既然光源有限,波长数据不够多,可以确定一个波长不变,通过改变体积、接触角等因素,改变水滴焦距,测量分辨率数据。
另外,读分辨率板的结果其实是水滴和眼睛(或相机)共同构成的光学系统的分辨率,而人眼的分辨率并不容易定量衡量,也不够精确,故很有必要采取相机-水滴系统读取分辨率值。
在测量中,我们必须把分辨率板准确地放在水滴的焦点处,所以必须有能够准确控制位置的竖直方向光具座,而不能仅用几片玻璃片不精确地叠加在水滴下面。
未完待续